•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客座专家 交流访问学者(在站) 交流访问学者(出站)
  •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深井观测
    野外站观测井 祁连山深井 黄海深井
  • 质量控制
    质检平台概况
    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科普研学
    科普参观
    研学实践
    外网报道
    原创内容
    推荐资源
    活动报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客座研究
    交流访问
    访学申请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飞翔在世界屋脊的雄鹰——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西藏地震监测科研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更新时间:2021-05-08 来源:中国地震局

微信截图_20210506090626

  2015年3月,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西藏地震监测科研团队(以下简称一测中心西藏团队)前往青藏高原帕龙错测点。这条路平均海拔5100米,大雪封山,气温低于零下20℃。一测中心西藏团队行车10小时,才行进90公里。3月30日凌晨1时,一测中心西藏团队到达该测点所在的山脚下,队员们踏着积雪,冒着严寒,背着观测设备,艰难攀爬6个小时,最终抵达海拔5276米的帕龙错测点。

  队员们回忆说:“爬山时根本喘不过气来,感觉整个肺都要炸开了,恨不得多长几张嘴呼吸,但想到肩负的使命,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这是一测中心西藏团队自组建以来开展的第一次地震监测任务,也是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一测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青藏高原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以来,一直坚持至今的地震监测任务。

60万公里不停监测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是世界上板内地震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地震强度大、频次高,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典型实例。一测中心坚持把地质构造复杂、强震多发的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对象,突出“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使命引领,于2015年1月整合业务优势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以党员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为主组建一测中心西藏团队。该团队现有成员31人,平均年龄37.7岁,其中党员18人、博士9人、硕士13人,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

  多年来,一测中心西藏团队以“探索和揭示大陆强震机理”为己任,定期开展青藏高原形变观测,获取监测数据。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特别是平均海拔5100米的藏北无人区,是整个高原冻土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冻土随季节冻结、融化,给监测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队员们需要与时间赛跑,在冻土冻结期完成监测任务,这对于队员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是严峻的考验。

  深知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年轻的队员们从来没有望而却步。队员王同庆、党学会、郭炳辉等接到青藏高原观测任务,恰好初为人父,但他们坚定地踏上了征程。

  2017年8月,一测中心西藏团队首次进藏开展绝对重力测量。队员们从天津出发,一路向西,历时58天,往返行程近14000公里,完成了这项任务。

  队员们清晰记得,2017年9月17日下午,由双湖县前往尼玛县的路上发生了陷车危机。队员们在尝试自救无果的情况下,徒步3公里到距离最近的中建项目部寻求救援。八级寒风中夹杂着冰刀一样的雪片,队员们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喘着粗气。最终在夜幕降临时,车辆被救援队成功拖出。

  “不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他们要承受怎样的寂寞和艰辛。”2017年10月,副研究员占伟带队深入无人区监测。“车辆前行的时候,需要绕开地下暗河安全行车。我们在苦寒之地搭帐篷、敲冰融水,吃着冻得僵硬的白饼、喝着烧不开的水,还要提防着狼群,坚守雪域荒原达半个月之久。”占伟说。

  然而,藏北无人区的挑战不止这些。相对于其他挑战,严重的高原反应才是最致命的,因高原反应在深夜被憋醒是常有的事。

  2018年4月,高级工程师刘志广第6次执行藏北无人区监测任务时,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高原反应。“当时,我什么都感觉不到。但我冷静下来,保持清醒,不停地做深呼吸,直到身体恢复知觉。过了好久,我才可以缓慢地行走。”刘志广说,“那次高原反应,考验了我的心理素质,也坚定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无人区的经历,激励着队员们更加笃定前行。自2015年以来,一测中心西藏团队连续13次进藏作业,每次作业平均时长3个月,累计行程近60万公里,共完成344点次GNSS观测、38点次绝对重力测量、240段相对重力联测和75点次重力点踏勘与建设任务。其中,一测中心西藏团队6次深入平均海拔5100米的藏北无人区腹地作业,弥补了该地区的监测空白,为强震孕育过程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料。

科学研究不断探索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测中心西藏团队科学研究不断探索。

  2015年4月,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一测中心西藏团队负责人、研究员武艳强组织执行藏北无人区监测任务的 队员 ,直接逆行跋涉1300公里抵达震区。途中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时有发生,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任务。随后,一测中心西藏团队基于观测数据快速产出同震位移结果,明确给出尼泊尔地震对青藏高原的影响范围和量值,相关结果多次应用于中国地震局各级地震会商。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作为一测中心西藏团队新成员的副研究员庞亚瑾,深入分析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形变机理,在连续研究2周后,她撰写的论文——《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形变及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数值分析》被广泛引用并在SCI期刊发表。

  2015年以来,一测中心西藏团队针对汶川、芦山、尼泊尔等地震形变特征,青藏高原中南部引张形变及裂谷成因机制的动力学模型,高原典型地区非构造负荷形变及重力效应等问题潜心研究,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共10余项、省部级课题共7项,并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共70余篇。

(责任编辑:项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