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客座专家 交流访问学者(在站) 交流访问学者(出站)
  •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深井观测
    野外站观测井 祁连山深井 黄海深井
  • 质量控制
    质检平台概况
    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科普研学
    科普参观
    研学实践
    外网报道
    原创内容
    推荐资源
    活动报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客座研究
    交流访问
    访学申请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四川:可感 可用 可期 科技赋能守护巴蜀大地万家安澜丨巨灾防范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6-27 来源:中国地震局

  2024年以来,四川省地震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为引领,坚守“防震减灾造福人民”崇高使命,抢抓巨灾防范工程建设机遇,以科技为引擎精准发力,围绕监测预报、灾害防御两大体系五大任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硬件设施智能化升级、业务流程数字化重塑、服务模式创新延伸,推动防震减灾成果群众可感可知、政府可用可及、社会可享可期。

  装备设备迭代升级,效能提升可感可知更安心

  更新地震观测设备和备机备件2239套,涉及站点303个。更新信息化和网络安全设备558套,新增地震构造观测数据处理设备16套、市(州)服务终端21套、通讯系统1套,加快装备设备迭代升级,完成一般站标准化改造251个、智能升级301个,运行环境全面优化改善,业务效能不断提升,台网运维实现“台站可视、信号可控、故障可溯”,为2025年1月芦山异常核实提供有效支撑,震源观测识别、巨灾灾情获取能力显著增强。

  “前几年,在高原上使用无人机设备,要克服高寒缺氧、风切变等恶劣环境影响,不到1平方千米的航测面积要花上好几天,设备更新后,10平方千米的高精度微地貌测量现在仅半天就能完成。”四川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周亚东感慨。

  图片1

  康定中心站标准水化分析实验室

  在江油台改造中,工作人员克服连日暴雨等困难,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在满是泥泞的施工现场搬工具、抬电极、测量线,数日奋战在工地,有效避开了场地内虾鱼塘、农田耕种对地电观测的干扰,顺利完成地电观测装置改造。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王松回忆,“依托巨灾防范工程,我们的地震监测装置和观测数据质量更加稳定可靠,观测系统更加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施工过程与农户建立了紧密信赖的沟通联系,群众对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也更加理解,干部职工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基础业务跨越发展,信息集成可用可及更精准

  经过300多个日夜勠力攻坚,建成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害风险防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14家单位50余类数据融合应用,速报预警、趋势判定、智能监控、地震灾害评估等多环节业务信息共享,业务更加集约高效,实现中国地震局、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公众和地震监测中心站提供地震基础信息查询、应急信息推送等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

图片2

四川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应用场景界面

  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服务中心张翼同志表示,“过去,各地震监测中心站业务系统存在短板,现在实现了应急调度、视频回传、叫应服务的国家、省、中心站三级联动,区域监控运维、震灾风险防范、地震应急响应、科普宣传等业务深度融合,各业务软件与数据中心对口对接,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很快就能掌握信息,为政府提供更好的咨询决策服务,有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和中心站‘桥头堡’作用。”2025年3月24日,四川叙永发生4.9级地震,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四川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服务平台快速形成一张图全方位展示地震信息,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震情信息服务。

  数智引领先行先试,服务拓展可享可期更放心

  依托巨灾防范工程,打造云智造协同平台,实现地震速报、编目业务国产化,支撑地震编目业务模式由分布式向集约式转变,提升业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全国速报预警国产化提供支撑。完善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确保预警技术全链条平台管理,实现测试震例数据集编辑,为完成烈度速报与预警软件功能提供验证基础,实现“地震预警,测试先行”。2025年1月8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地震序列处理首次启用协同编目平台,分析人员在本地即可实现序列的远程协同处理,提高了大震应急联动处置能力。

  为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拓宽信息服务覆盖面,实现全川IPTV电视预警用户突破3000万;通过与教育厅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时对接,实现全省中小学地震预警信息全覆盖;在人口密集场所加设预警终端,在科技馆、博物馆等重要场所布设预警科普互动终端,增加公众科普体验。在2025年4月26日甘孜白玉4.9级地震,32万余名IPTV电视用户获得预警服务,缩短了灾害应对反应时间。2025年6月1日成都崇州3.9级地震,超55万人收到地震预警,巨灾防范工程建设成果展现减灾实效,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可期可盼。

  未来,四川省地震局将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化应用巨灾防范工程建设成果,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业绩一流”的地震部门不懈奋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