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客座专家 交流访问学者(在站) 交流访问学者(出站)
  •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深井观测
    野外站观测井 祁连山深井 黄海深井
  • 质量控制
    质检平台概况
    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科普研学
    科普参观
    研学实践
    外网报道
    原创内容
    推荐资源
    活动报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客座研究
    交流访问
    访学申请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科技创新】帕米尔-西昆仑—南天山会聚带新构造变形与强震研究取得新认识

更新时间:2022-02-23 来源:中国地震局

  作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的特殊部位,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是中国大陆新构造变形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发育了全球最活跃的陆内中源地震带,是研究陆内俯冲、陆陆碰撞、板内变形与强震机理的天然实验场和热点地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团队围绕该地区新构造变形、隐伏逆断裂活动习性和强震活动开展了系统研究,查明了帕米尔-西昆仑—南天山会聚带主要晚新生代构造与活动构造的空间展布和构造变形图像及速率;改进或建立了逆断层相关褶皱定量化研究模型,填补了活动褶皱调节断层研究的空白,推进了活动褶皱理论的发展;系统梳理了研究区孕震背景,提出了主要强震的发震构造模型。

  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更好地理解帕米尔构造结的变形扩展过程和隐伏活动逆断层活动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防震减灾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该地区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一带一路”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该成果,还成功获批科技部“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持续开展陆内俯冲与强震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综合观测、公共试验和开放性科研平台。

  (该研究成果获得2021年度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尚立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