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 质检平台
    质检平台概况
    低频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 友情链接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人工智能赋能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29 来源:中国地震局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中国地震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近日,中国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专项规划(2023-2035年)》实施情况评估。评估显示,过去三年规划实施进展显著,有力推动了我国防震减灾业务智能化转型升级。

  数据基础日益夯实。构建了覆盖地震监测预警、地震预测、震害防御三大领域的16类人工智能数据集。其中,“震典”数据集、“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多模态联合数据集”入选首批“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为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业务应用筑牢了数据根基。

  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研发20多个模型算法和智能处理系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发“智能地动”地震监测系统,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震实时处理的国家。研发的“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入选国家未来产业典型应用案例,展现了技术前瞻性。

  业务效能显著提升。地震智能编目辅助系统比传统方法效率提升约10倍,已在全国部署应用,在积石山地震、定日地震等40多次重大地震事件的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地震智能分类模型实现了2.0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自动分类,已在8个地区开展示范应用。基于高分遥感等数据的地震灾害智能评估方法提升了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水平。

  开放生态初步形成。中国地震局已与十余家头部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统筹数据、算力、算法资源,形成“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共同营造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防震减灾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雷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